首 页 平台简介 政策文件 行业动态 税局动态 纳税评定 涉税案件 诚信纳税 财税中介 财税人才 申办认证 信用查询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温州经济信用过坎,能否涅槃?
时间:2013-12-27 14:37:00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潘秀慧 胡纯铭 王世霖  点击:2588

  “过去,一个电话、一张纸条就可以借到上千万甚至上亿资金,民间借贷风波发生后,甚至连亲戚、朋友都不敢借钱了……”上周召开的“8·8诚信日”主题活动大会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金彪如是感慨道。

  在温州,很多人对此深有同感。从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火烧劣质“温州鞋”的当头棒喝,到2002年温州将这一天确定为“诚信日”的痛定思痛,再到2007年8月8日市委、市政府在武林广场点燃另一把火、宣告“信用温州”建设成就的自信自豪,“诚信”二字对于温州的分量和意义,不言而喻。因而,民间借贷风波之后,温企如何重塑信用受到外界的格外关注。

  “重铸信用,就是希望通过‘重铸’的手段和途径,尽快消除局部金融风波对温州信用产生的影响,为温州‘再创辉煌’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市信用办主任、市发改委主任方勇军表示。

  “营业执照被吊销未满几年,企业名称不得再次使用”、“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是否可以担任企业高管”……近日,一场特殊的考试在瑞安市工商局会议室举行,考试对象是120多名在该市企业任职的高管,因为信用记录不良,被工商部门请来考试。

  “目的是想通过考试,让他们了解失信的后果,引起对信用问题的重视。”瑞安市工商局信用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5月,该局在全省率先设立“企业高管信用信息库”,将原来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信用监管机制,延伸到董事、监事、总经理等与企业经营有着重大关联的高层管理人员。目前,该信息库已包含近4万条企业高管基本信息、7000余条法定代表人黑名单信息及2000余条法院“老赖”黑名单信息。其中,被确定为“失信”的企业高管有300多人。

  失信高管通过考试就能退出“黑名单”吗?显然不行。据介绍,此次考试的结果目前已被扫描归档到高管信用信息库中,作为其修复信用的必要条件之一。除此之外,根据被列入“黑名单”的不同原因,必须按照规定办理公司注销手续或清偿到期债务后,方可申请解除“黑名单”。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建立失信企业高管黑名单,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对其实施惩戒,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失信者付出代价,从而减少恶意失信行为。

  事实上,自2008年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以来,瑞安就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给予守信企业在招投标、金融、评先评优等方面的倾斜,对失信企业实行限制评先评优、公开严重失信信息等惩戒。上月,华峰集团等5家企业、1家行业协会分别获得省级、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信用建设示范行业)”认定,分享了60万元奖金,成为瑞安首批因信用良好而获得政府奖励的企业。

  不止是在瑞安,由于工作职能的关系,从全国到全市,工商部门在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应用等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信用体系在温州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温州市工商局网络监管(信用信息)办公室主任金小洁说,该局于2003年设立信用办,从2005年开始搭建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并不断完善指标体系、丰富应用方式,使企业信用体系逐步从“没什么概念”、不受重视,转变为工商部门监管企业的一大抓手、社会评价企业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收集各类在册企业信用信息49.9万余条。

  依托这个上下联网的信息平台,工商部门按照基本信用、失信行为等28个指标量化评分,将全市12万余家企业分别评定为AAA 、AA、A、B、C、D等6个信用等级,实行动态更新,并据此实施分类监管。例如,为信用好的企业开辟年检绿色通道,对信用为B级及以下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要求提供年度审计报告等。

  金小洁说,除工商系统内部运用外,企业信用等级的社会化应用也日趋广泛。如政府部门在面向企业评先评优时,都会事先征询工商意见,了解参评企业的信用情况。去今两年,针对我市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的实际,该局还开展了银企对接,通过给予授信额度、基于利率优惠、信用担保贷款等方式,迄今已与17家银行签订协议,为525家信用优良企业争取信用贷款25亿余元。

  与此同时,企业对自身信用等级也日益重视。这几年,市工商局每年都会收到数百例来自企业的申请,为其免费出具信用报告。现在,这个数字还在迅速上升。“今后不管是经济活动,还是社会活动,信用必然会成为最重要的杠杆之一。”金小洁表示。

  不管是评定信用等级还是惩戒失信企业,目的显然都是鼓励企业诚信经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去年,市工商局面向那些因疏忽大意等非主观故意原因导致信用等级下降的企业推出信用修复业务,受到广泛关注,当年即为符合条件的167家企业修复了信用,今年迄今已修复170家。

  “信用对企业来说真的很重要,我们会吃一堑长一智。”我市某鞋企负责人陈先生说。由于一处户外广告出现违法问题,该企业此前被市工商局降低了信用等级。之后,该企业积极补救,从加强内部法律培训、完善广告发布制度等几方面入手,最终在今年6月成功实现信用修复。

  围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力的,不独一个工商部门。早在2002年启动“信用温州”建设时,我市就同步成立“信用温州”建设领导小组,由市长亲任组长,并在市政府办公室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信用信息中心,作为信用建设工作具体承担单位。

  此后,各成员单位结合职能分工,重点围绕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展开了一系列探索。经过多年实践,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打造了具有本部门或行业特色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形成了数据收集、信用评价、结果应用等制度。

  例如,税务系统推行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根据等级不同实行分类管理,包括对A(AA、AAA)级纳税人给予发票用量放宽等鼓励措施,将最低级别的D级纳税人列为重点监控对象等。人力社保系统对企业劳动用工开展诚信定级并实施分类监管,打造企业诚信档案。质监部门则研发出“温州质监企业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收录企业的产品标准执行情况、不良行为记录等质量信用信息。

  又如,安监系统大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等级评估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诚信管理“黑名单”制度等的实施,并着手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平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对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等实行信用等级评定外,目前正加紧建设餐饮环节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计划今年年底前投入试运行等等。

  正如硬币都有两面,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各相关部门、行业都十分重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并各自开展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作,但这种“花开几朵、各表一枝”的方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信息数据库、信用评价标准、信息应用方式,但由于行政隶属、条线管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并不顺畅。数据的分散与难以共享,使得我市企业信用体系事实上处于“九龙治水”的格局。即便是部门之间需要互相查询对方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时,也往往是通过公函咨询这种并不那么便捷的方式,更遑论体制之外的应用。

  这正是履新不久的市信用信息中心主任陆剑鸣最感头疼的问题。去年11月,为加强与国家及省信用建设主管部门的对接,我市将信用信息中心由市府办划归市发改委。不过,这并非问题所在。

  事实上,早在2006年,市信用办就建成了以市政府电子政务网为支撑、以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为核心的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并力推信息采集、交换转换、数据比对整合、查询统计等功能的实现。截至目前,参加交换共享的已有工商、税务、质监、社保等19家单位,平台已汇集全市10万多家企业的基础登记信息、近300万条企业信用信息和1万多条行政处罚信息。

  “大多是基础性数据,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市府办曾参与平台建设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几年,上这个统一平台的企业信用信息,往往要靠他们隔三岔五地向各部门催要,不催就少,甚至没有。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信用信息记录不全、采集不便、联网不够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失信者有机可乘。

  如何打破信息壁垒与鸿沟,使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平台真正发挥作用呢?陆剑鸣表示,企业信用体系乃至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绝不是信用办一家能做的,需要市委、市政府层面加强协调,也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例如落实具体处室、确定专人负责报送信息等。在他看来,在此基础上,方可谈扩大交换平台信息的报送范围、缩短报送周期等问题。

  “除了政府部门要利用大网络、大数据优势,做好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整合和应用工作外,还应积极引入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推动信用评级市场化,双管齐下,才能实现我市企业信用体系的可持续建设,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温州大学商学院院长张一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所说的第三方信用评级,在国内其他大城市已不新鲜,但在温州依然算是新生事物。林希暖就是那个吃螃蟹的人。去年年底,他创立温州华誉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我市首家也是迄今唯一一家本土信用评级机构。而在之前的2005年,市信用办曾联手市人行引进了大公国际、中诚信两家国内知名征信服务机构,在我市开展贷款企业资信评级试点。

  “社会对企业信用越来越重视,对评级的需求很大,只是市场还无法完全对接。”林希暖告诉记者,自今年4月正式运行以来,他们已为100多家年贷款额5000万以上的大企业出具了信用评级报告,为数百家中小微企业出具了信用评分观点。不过,这些业务大多由金融机构指定,为其拟授信放贷的客户进行信用评级。此外,还有一部分是企业出于参加招投标或展示自身信用信息的需要,主动申办信用评级。

  林希暖说,随着企业信用意识的增强,这部分需求的确呈上升趋势,也是他们今后拓展业务的一个重要方向,不过,要想做大这块蛋糕,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其一是企业对第三方出具信用报告的可信度仍存担忧,其二是不排除少数企业有“花钱买高信用评级”的心理,评级机构承担的风险责任随之上升。因此,在他看来,第三方信用评级只能走半市场化道路,而不能完全市场化,国外及国内先进城市如是,温州亦如是。

  政府部门由于职能权限,在收集企业信用信息上有着天然的优势,那么,作为第三方的信用评级机构,是依据什么来评判企业的信用呢?林希暖介绍说,他们的信用等级设置和操作流程都是依据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自选动作主要体现在指标体系上。目前,华誉正根据对温州产业、行业的分析,着手对国际信用评级标准进行本土化改造。预计通过一至两年的积累,形成一个囊括50个行业的具有温州特色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林希暖说,为企业做信用评级除了要实地观察企业、与负责人访谈外,还需要查阅相关信息数据。由于我市的企业信用信息比较分散,且主要供各系统内部使用,目前,他们只能通过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查阅一些比较基础和笼统的信息。

  “诚信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信用是人的第二生命,同样是企业的第二生命。”林希暖说,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毋庸置疑,只有加快建设、加强应用,在全社会形成“失去信用寸步难行、信用良好左右逢源”的导向,才能逐步解决长期以来温州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过度融资、过度放大财务杠杆等问题,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信用产品的运用是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要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制度,对信用等级优良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针对恶意拖欠和逃避债务、骗保、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行为,要定期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不断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这是今年市“两会”上,市政协委员陈慕林在其《关于构建温州特色社会信用体系的若干建议》提案中提出的建议。

  这一愿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去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确定了“12348”总体工作思路,即构建一个机制、建设两大平台、培育三大主体、围绕四个领域,推进八大工程,吹响了重铸信用的号角。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目前,金融体系、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十大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市发改委(服务业发展局)、市经信委等11家试点单位的信用信息应用也在有序推进中。今年6月,市信用办启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二期)的开发,并确定了“二层、二库、三中心、三平台”的总体架构,预计于9月底前完成。

  在此前召开的诚信日主题活动大会上,陈金彪市长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社会上仍存在不少失信特别是恶意失信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失信成本太低,必须尽快建立完善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加大对失信者的惩戒力度。在他看来,关键要重视抓好企业制度建设、产品质量建设和市场秩序建设,夯实企业信用之基。

  “重构信用任重而道远,希望政府在此方面有所作为。”正如温州民间智库成员张中立所言,我们期待,面对眼前的信用危机挑战,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面都能有涅槃重生的决心、爬坡过坎的行动,重铸信用温州形象。

单位地址: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610-1611室 邮编:100050
客服电话>>  010-63540788/63540318
Copyright © 2010 涉税认证网 | 京ICP证031046号 | 技术支持:双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