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早霞
诚信,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所推崇的传统美德。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 “诚信缺失”已经成了抱怨的习惯性用语:某人不讲诚信、某商家不讲诚信,太多人都把 “诚信缺失”归咎于他人。其实,诚信建设更重要的是道德自律。
67岁的胡丙申肺癌晚期,病情恶化,已停止化疗,再次受到世人关注。这个曾经的运城市夏县乡镇企业局局长,在任时,给县里19家乡镇企业担保,不过,有一大半企业倒闭了, “欠债人跑的跑,病的病”,他接下了这些债务,在退休后的10年里,一直在还债;南京的一位理发店小老板老马,在得知自己罹患肺癌晚期,无法继续经营小店后,主动地通知顾客办理退卡……这几天,他们的故事经网络传播后感动了无数网民,被誉为 “还债局长”和 “诚信理发哥”,相关微博的转发、评论已达十几万次。
其实,近期发生的很多事,都印证了良心的力量。扬州一名中学生不慎划伤路边的宝马,苦等车主不来,就留下一张写有联系方式的小纸条;武汉的一家餐馆突发大火,不少食客在大火扑灭后返回买单……和十年坚持还债的局长、主动退卡的 “诚信理发哥”一样,这些自律的主体,都是最基层的老百姓。正是这种自律,或者说凭良心做事,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公共道德规范。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下的利益争夺会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转型社会的体制漏洞也给很多有违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将道德的缺失完全归罪于社会。这些 “诚信”的标杆生活在和我们一样的社会环境里,丝毫没有借助任何外力的约束,他们并没有因为社会上存在着某些 “诚信缺失”的负能量而随波逐流。在这些诚信标杆者的心中, “做怎样的人,行怎样的事”,并不是外在环境所能决定的,都是遵从了内心的呼唤,而不是外力的召唤。所以,单纯强调社会环境的影响,只是在逃避自律的责任。
无论是 “还债局长”还是 “诚信理发哥”,他们都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是“做什么都不能对不住心”,遵循了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他们的故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从这些小人物的诚信故事中,我们更应当看到, “诚信”拯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信誉问题,他们所释放出来的感染力,更有利于弥合社会人与人之间曾经断裂的信任之殇。
这种小人物坚守诚信的大境界,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最珍贵的精神资源。在他们身上,与其说诚信是一种品格,倒不如说这是根植于心的一种信念。虽然不幸患上了肺癌,可是他却用 “诚信”的光辉延长了生命的长度。
以人心换人心,一个人对良心的坚守,必将引来一群人回馈的善举。如果每个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能够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对良心的考量,整个社会就会多一些不必设防的安全感。我们每个人不要忘了在被感动之后应该做点什么,在感叹别人发光发热的同时,自己也要开始努力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