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宪明 邵 莹 肖 晔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营口市中心支行以农户信用体系建设为立足点,以“建设一流征信系统,创新型信用贷款”为目标,先后开发了“道德信贷金卡”、“青年农户创业贷款”、“文明诚信个人私营企业道德金卡”等新型农户信用贷款产品,对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起到了资金支撑作用,同时也激发了政府、银行、农户等各方参与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辽宁省营口市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有:一是依托征信系统,推进道德信贷金卡工程。二是开展特色评级,推行青年农户创业贷款。三是拓展评级结果,实施个体农户企业金卡工程。
截至2012年6月末,营口市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3.6万户,已建档农户贷款余额达25.9亿元,其中,信用贷款13.9亿元,占比53.64%;累计发放“道德信贷金卡”11237张,授信总额4.93亿元,贷款余额1.8亿元,无不良贷款。累计评定青年农户创业贷款1510笔,发放贷款10422万元。
营口市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农户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了涉农银行经营风险,优化了农户贷款结构,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有效加强了地方信用环境建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但是,目前,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第一,征信法规出台滞后阻碍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尚未出台法规来规范征信活动,个人征信法规建设缓慢,使得农户征信建设缺乏法律约束和保护。从营口市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来看,由于法规的缺失,无法对农户失信进行惩戒,各涉农金融机构虽采取取消授信、不予资金支持、取消信用称号、降低信用等级、承担连带责任、诉讼等措施,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标准化程度低使得农户信用信息无法共享。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农户征信数据很难直接从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系统进行导出,这也造成了农户信用系统数据质量不高、更新不及时、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开展农户信用评价过程中,由于缺少信用评价标准,使得农户信用评级结果通用性较差。
第三,农户贷款的特殊性制约了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农户贷款表现出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以营口为例,截至2012年6月末,农户贷款笔数占全辖个人贷款笔数的35.46%,而农户贷款余额却仅占个人贷款的14.62%,在农户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涉农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利用系统创造的价值却相对较少,影响其建设农户信用体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缺少统一的信息承载平台。农户征信数据库要求有一个开发、共享和统一的平台,但实践中这一平台却很难搭建。一方面,农户信用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电信、金融机构等部门,农户信用信息分割严重。另一方面,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程度不同,信息采集标准各异,加大了统一农户信用信息承载平台的建设难度。
加快农户信用体系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农户信用体系建设:
第一,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尽快出台征信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农户征信制度中信息管理者与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切实提高农户征信数据库的信息质量,从法律上解决农户的顾虑,保护农户的征信权益,同时,执法机关要配合金融机构,加大对失信者的惩处力度,使其失信成本大于收益,不断营造诚信氛围。
第二,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整体合力。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收集、核准数据库原始信息及整体建设活动疏通渠道,搞好法规制度建设和协调服务。二是政府领导应高度重视并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当中去。各乡镇成立的活动领导小组应把“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考核范围。
第三,加快标准化建设,搭建农户信用信息统一平台。针对农村信用数据库原始信息收集难、缺少完整的农户征信信息管理系统问题,人民银行应在个人征信数据元的基础上加快农户信用信息标准化研发工作,优化农户信用信息相关数据项,便于对农户信用信息进行统一口径的采集,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户信用信息统一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
第四,注重农户征信建设工作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不断健全农村地区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地方政府设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基金”, 有效防范和化解农村信贷风险,通过信贷的有效投入进一步促进农户征信系统的建设。